病毒性疾病
[预计分值:1~2分]
考情分析
一、病毒性乙型肝炎(HBV)
二、艾滋病
三、带状疱疹
四、单纯疱疹
第一节 病毒性乙型肝炎
一、发病机制
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其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是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发生的主要机制,而炎症反复存在是HBV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
二、流行病学
约20亿人曾感染HBV
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
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
由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肝癌
→全球分别占比为30%和45%;
→我国分别占比为60%和80%
·HBV感染人口日趋老龄化;
·近年HBeAg阴性乙肝患者的比例有所上升。
三、临床诊断
1.慢性HBV携带者
2.HBeAg阳性乙肝
3.HBeAg阴性乙肝
4.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5.隐匿性乙肝
6.乙肝性肝硬化 HBsAg(有病毒) HBeAg(在复制) HBVDNA(病毒载量) 血清ALT和AST(肝损伤) 肝脏组织病理学(肝脏结构变化) 慢性HBV携带者 + + + - - HBeAg阳性乙肝 + + + + + HBeAg阴性乙肝 + - + +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 - - - - 隐匿性乙肝 - - + + +
四、药物治疗
1.总体目标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乙肝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免疫应答消失、HBsAg阴性,ALT正常和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善。
2.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建议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可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
(1)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HBVDNA水平
HBeAg阳性患者,HBVDNA≥IU/ml[相当于拷贝/ml]
HBeAg阴性患者,HBVDNA≥IU/ml[相当于拷贝/ml]
②ALT水平
一般要求ALT持续升高≥2×ULN;
ULN:正常值上限
﹡如用干扰素治疗:一般情况下ALT应≤10×ULN、
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
(2)对持续HBVDNA阳性而无法达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疾病进展风险较大,可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①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
②ALT持续处于1xULN至2xULN之间,特别是年龄>30岁者,建议行肝组织病理活检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③ALT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一次),年龄>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建议行肝组织病理活检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④存在肝硬化的客观依据时,无论ALT和HBeAg情况,均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
男,35岁,主诉:反复乏力、纳差、皮肤黏膜黄染、尿黄4年,再发1月余。体检:肝肋下1.5cm,质硬、边锐、轻压痛。乙肝三系(酶标法):HBsAg(+)、HBsAb(-)、HBeAg(+)、HBeAb(-)、HBcAg(+)、HBVDNA(+)。肝功能:ALT、AST85、总胆红素umol/L。其父死于肝癌。该患者的治疗正确的是
A.隔离、保肝、密切观察3~6个月
B.不宜使用干扰素
C.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
D.抗感染治疗
E.短期强化抗病毒治疗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年龄>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HBeAg(+),HBVDNA(+),应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
3.抗病毒治疗药物
(1)干扰素-α——适用于部分患者
(2)核苷(酸)类抗病毒药——首选
(1)干扰素-α
品种:普通干扰素-α(短效),每周3次或隔日1次;
聚乙二醇干扰素-α(长效),每周给药1次。
优势:对乙肝患者的HBVDNA清除率和HBeAg转阴率高,不易复发,病毒耐药性变异率低,有良好的抗HBV治疗后效应,特别是对儿童、希望近期生育的患者、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期望短期内完成治疗的患者作用较好。
缺点:该药需要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能杀灭HBV,对乙肝患者的完全应答率仅为30%~40%。
——因此临床上该药不首先推荐用于乙肝的治疗。
(2)核苷(酸)类抗病毒药
→治疗方案: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被推荐为临床治疗乙肝的一线药物。
——也可用于乙肝性肝硬化患者。
替比夫定、阿德福韦和拉米夫定——为二线药物。
→优势:
口服给药,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抗HBV作用较强,适用于有HBV复制标志的乙肝患者;
对经过规范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的患者,也可选用该类药物进行再治疗。
不仅能有效治疗早期轻症肝炎患者,对失代偿期患者也能有效阻止疾病进展。
→缺点:
HBeAg清除率低,疗效相对不固定,停药后易复发。
4.抗炎保肝治疗
该类药物包括:
√维生素及辅酶类(水溶性维生素、辅酶A)
√保肝降酶类(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甘草酸苷)
√解毒保肝类(谷胱甘肽、葡醛内酯)
临床上选用的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不包括
A.拉米夫定
B.聚乙二醇干扰素
C.阿德福韦
D.伐昔洛韦
E.替诺福韦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伐昔洛韦用于治疗疱疹病毒。
干扰素-α适用于以下患者,除了
A.期望短期完成治疗的乙肝患者
B.初次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
C.儿童乙肝患者
D.期望近期生育的乙肝患者
E.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首选干扰素-α 『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干扰素需要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能杀灭HBV,对乙肝患者的完全应答率仅为30%~40%。因此临床上该药不首先推荐用于乙肝的治疗。
五、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干扰素-α主要不良反应的处理
(1)流感样症状
(2)外周血细胞减少
(3)神经精神系统反应
(4)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自身免疫紊乱现象
(5)糖尿病
(6)其他不良反应
(1)流感样症状
表现:用药1周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流感样症状,一般10日左右症状便可消失。
处理:
症状不明显者——可不予处理;
症状明显者——建议休息,多饮水,睡前注射干扰素-α可减轻流感样症状;
如高体温和肌肉、关节酸痛明显而难以耐受者——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治疗。
(2)外周血细胞减少
表现:常为一过性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下降。
处理: 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或)血小板计数 处理 中≤0.75x/L板<50x/L →应降低干扰素-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剂量 中≤0.5x/L板<25x/L 应暂停使用干扰素-α 明显降低 可试用G-CSF或GM-CSF治疗
(3)神经精神系统反应
表现:治疗过程中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和易怒。
处理:及时诊治,症状严重者或药物不能控制的患者——应及时停用干扰素,且不建议再次用药。
(4)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自身免疫紊乱现象
监测:干扰素-α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TPOAb和TGAb。
处理:
仅TSH异常的亚临床甲减或甲亢——可暂不处理并继续观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可口服甲巯咪唑或丙硫氧嘧啶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可口服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不能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如Graves病患者——需终止本药的治疗。
(5)糖尿病
监测:干扰素-α治疗前——应积极控制糖尿病症状;
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处理:
已诊断为糖尿病者,血糖轻度升高者——可选择对肝脏损害较轻的口服降糖药;
重度升高者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发生药物不能控制的血糖升高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必须停用干扰素。
(6)其他不良反应
患者,女,31岁,因乙型病毒性肝炎使用干扰素-α治疗。下列关于用药期间不良反应防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一过性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下降须停药
B.清晨注射干扰素-α可减轻流感样症状
C.出现严重血糖升高等急性并发症应给予胰岛素,无需停药
D.可诱发甲亢,甚至Graves病,但不会导致甲减
E.干扰素-α可能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出现一过性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可以减量或对症治疗,不是必须停药;睡前注射干扰素-α可减轻流感样症状;出现严重血糖升高等急性并发症,必须停用干扰素;
干扰素-α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为甲亢或甲减。
六、HBV传播途径和预防
(一)传播途径
血液
■因开展对献血者筛查,经输血传播已少见;
■主要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
■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刷、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等也可传播。
母婴
■因分娩时胎儿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发生传播;
■通过联合免疫: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
性传播
■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二)预防
√应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灸所用针具),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预防原则。
√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足、穿刺和纹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杜绝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或采用阴茎套;在性伴侣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阴茎套,以预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
√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三)不发生传播的情况
HBV不能——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HBV不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四)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
主要——新生儿
其次——婴幼儿
还有——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检验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七、治疗监测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相关项目,具体见表15-1
表15-1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检查项目及频率 检查项目 干扰素-α治疗患者建议检测频率 核苷(酸)类治疗患者建议检测频率 血常规 治疗第一个月每1~2周检测1次,以后每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每6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生化学指标 每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每3~6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HBVDNA 每3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每3~6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 每3个月检测1次 每6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甲胎蛋白(AFP) 每6个月检测1次 每6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肝硬度测定值(LSM) 每6个月检测1次 每6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甲状腺功能和血糖 ·每3个月检测1次;·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已患糖尿病,建议应每个月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血糖水平。 根据既往病情决定 精神状态 ·密切观察,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对出现明显抑郁症状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密切监护 根据既往病情决定 腹部超声 ·每6个月检测1次;·肝硬化患者每3个月检测1次;·如B超发现异常,建议行CT或MRI检查 每6个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 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服用替比夫定的忠者,应每3~6个月监测肌酸激酶值;·服用替诺福韦或阿德福韦的患者,应每3~6个月监测肌酐和血磷值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为
A.妊娠妇女禁用干扰素-α
B.α-干扰素可以直接杀灭乙肝病毒
C.α-干扰素可能造成骨髓抑制、甲状腺功能异常
D.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五项、HBV-DNA水平等项目
E.合并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不可使用α-干扰素,调节免疫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α-干扰素不能直接杀灭乙肝病毒。 第二节 艾滋病(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HIV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为正链单股RNA病毒。
HIV病毒分型:HIV-1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HIV-2型——主要局限于西非等地
二、感染途径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
·初次感染HIV后2~4周,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
·此期可查到HIVRNA和p24抗原——筛查(+)
·在感染后2周左右出现HIV抗体(+)——确诊AIDS。
2.无症状期
一般为6~8年
3.艾滋病期
CD4+T淋巴细胞计数</ul,HIV病毒载量明显升高
(1)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
(2)机会性感染
(3)卡波西肉瘤
四、诊断
1.成人、青少年及18月龄以上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1)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和HIV补充试验阳性
→抗体补充试验阳性
→核酸定性检测阳性
→核酸定量大于copies/ml
(2)HIV分离试验阳性
2.18月龄及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1)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和——HIV分离试验阳性。
(2)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和——2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6周后进行)
(3)有医源性暴露史——HIV分离试验阳性或2次HIV补充试验阳性
五、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
降低HIV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最大程度地抑制病毒复制而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并减少病毒变异;
重建或者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异常的免疫激活;
减少HIV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抗病毒药物:目前国际上有6大类、30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1.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阿巴卡韦、齐多夫定等;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如:奈韦拉平、依非韦伦等。
3.蛋白酶抑制剂(PIs)
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
4.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如:拉替拉韦、多替拉韦。
5.膜融合抑制剂(FIs)
6.CCR5拮抗剂。
●抗病毒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HIV感染,无论CD4+T淋巴细胞水平高低,均建议立即开始治疗;
因尚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患者需要终生用药;
强调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俗称“鸡尾酒疗法”,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服药依从性是决定抗病毒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任何情况下,均要先做好依从性教育再启动抗病毒治疗。
如患者存在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或处于既往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应待病情稳定后开始治疗。
鸡尾酒疗法:
抗艾滋病药联合治疗的目的为
A.减少HIV-1病毒载量和减低血浆HIV-RNA水平
B.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C.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D.调整产生耐药性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E.增加机体细胞数量 『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联合治疗不能增加体内细胞数量,故E错误。
六、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预后:抗病毒治疗的出现和应用,将艾滋病变为一种可以治疗但目前尚难以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可以长期生存,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2.免费: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由国家免费提供给患者。
3.治疗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病毒耐药性检测。
4.有效性评价
→应从临床症状、病毒学指标、免疫学指标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其中病毒学指标最重要。
治疗有效指标:
→大多数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浆病毒载量在4周内应下降1个log以上;
→在治疗后的3~6个月病毒载量应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七、HIV暴露处理与预防阻断
——HIV暴露:职业暴露、非职业暴露
1.暴露后局部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局部。
(2)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等渗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
(3)有伤口时,应轻柔地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
(4)用75%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
2.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原则
(1)用药方案:
首选推荐方案:恩曲他滨-替诺福韦+整合酶抑制剂(拉替拉韦或多替拉韦等)。
根据当地医疗资源,如果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不可获得:可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芦那韦-利托那韦。
对合并肾功能下降者:可使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
(2)开始治疗用药的时间及疗程
在发生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小时;
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
用药疗程为连续服用28日。
3.暴露后的监测
于发生HIV暴露后立即以及4周、8周、12周和6个月后检测HIV抗体。
注意:一般不推荐进行HIVp24抗原和HIVRNA测定。
关于HIV暴露后说法错误的是
A.确诊后尽早用药
B.暴露后尽早用药,最好不超过24h
C.即使接触HIV超过24小时也应预防性用药
D.连续用药28天
E.暴露后首选监测项目是HIV抗体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HIV暴露后,不是确诊后尽早用药,而是暴露后尽早用药。
第三节 带状疱疹
一、发病机制
病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传播途径: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
疱疹+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神经痛可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出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三、高危人群
√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
√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
√女性发生带状庖疹风险高于男性。
√常见诱因: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
四、治疗 1.抗病毒治疗 原则——尽早应用(发病后24~72小时内开始使用)首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夫定和膦甲酸钠 2.局部治疗 √疱疹未破:外擦0.25%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疱疹破溃:3%硼酸溶液或1: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2%莫匹罗星软膏等 3.对症止疼 ·对症——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神经痛:一线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盐酸阿米替林;二线药物:阿片类(曲马多、吗啡、羟考酮等)、5%利多卡因贴剂 4.物理治疗 略
阿昔洛韦
疗程:7天。
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肌酐清除率>25ml/min,0.8g,每日5次口服;
肌酐清除率10~25ml/min,延长给药间隔,0.8g,每日3次
肌酐清除率<10ml/min,每日2次。
伐昔洛韦:经肝脏代谢为阿昔洛韦,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于阿昔洛韦,0.3~1g,q8h,7天。
五、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抵抗力下降是带状疱疹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高危人群出现的不明原因的疼痛时需考虑此病。
(2)患者皮损疱液或溃烂面含有病毒,应避免接触尚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和其他易感者。
(3)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可用于50岁及以上成人带状疱疹的预防。
(4)阿昔洛韦主要经肾排泄,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量使用。
(5)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用药注意事项
√疗效存在封顶效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和头晕——两药在使用过程中均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缓慢减量”的原则。
√加巴喷丁主要以原型经肾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量。
(6)阿米替林用药注意事项
√首剂应睡前服用;
√每次12.5~25mg,根据患者反应逐渐增加剂量,毎日最大剂量mg。
(7)利多卡因贴剂
起效快,用于无破损皮肤,覆盖疼痛最严重的区域。
带状疱疹的治疗,叙述错误的是
A.尽早应用抗病毒治疗,首选α-干扰素
B.阿昔洛韦口服给药,每日给药5次
C.阿昔洛韦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量使用
D.严重后遗神经痛患者可予以加巴喷丁
E.睡前服用加巴喷丁可避免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带状疱疹首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夫定和膦甲酸钠。
第四节 单纯疱疹
一、发病机制及感染途径
病原:
HSV-1型——主要侵犯面部皮肤黏膜、脑及腰以上部位;
HSV-2型——主要侵犯生殖器、肛门等部位及新生儿的感染。
传染源:
急性期HSV患者及病毒携带“正常人”为传染源。
70%~90%的成人曾感染过HSV-1,潜伏于人体多种器官内。
致病诱因: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热、月经、妊娠、情绪变化),HSV被激活复制。
二、临床表现与分型
三、治疗
——一般症状轻且呈自限性,不需特殊治疗。
1.局部治疗:0.25%炉甘石洗剂、1%喷昔洛韦乳膏外擦,1%碘苷液滴眼等。
2.抗病毒治疗:对首次发作的患者,可用阿昔洛韦,0.2g,每日5次口服;或0.4g,每日3次口服,疗程7~10天;
或伐昔洛韦1g,每日2次口服,疗程7~10天。;
或泛昔恪韦0.25g,每日3次口服,疗程7~10天。
重症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及新生儿疱疹感染者,使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5~10mg/kg,tid,疗程10天或直到临床症状改善。
四、患者教育
(1)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尽可能避免接触HSV感染者。
(2)对患有生殖器疱疹的产妇——宜行剖腹产,以避免胎儿分娩时感染。
(3)使用阴茎套是降低生殖器HSV-2传播风险的有效手段。
(4)可选用HSV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5)应消除对HSV感染导致癌症的误解。
阿昔洛韦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应
A.避免应用
B.减量使用
C.加量使用
D.在危及生命时方可使用
E.可正常使用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阿昔洛韦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