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常规“体检套餐”里,甲状腺B超已不是新鲜玩意。但是,当人们拿到体检报告,看见“甲状腺结节,建议随访”时,不免心中一个“咯噔”:什么意思?会不会是肿瘤向我发出了“邀请函”?要不要一刀切?是不是碘吃多了?小结节惹出许多大烦恼。我该怎么办呢? 别慌,本期请医院头颈外科王宇副教授、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吕中伟教授来跟大家详细解释,甲状腺结节该如何鉴别诊断、如何科学应对? 甲状腺是非常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如果将人体比作一辆汽车,那甲状腺就好比变速箱,直接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甲状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器官,周遭的环境、饮食、人的情绪,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它的健康。 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有专家估计,患病总人数可能不亚于糖尿病。在甲状腺疾病中,最让人恐惧的就是甲状腺癌。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许多大城市,目前甲状腺癌的发病都呈现节节攀升的态势。这种趋势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在欧美国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10多年来上升了3倍以上。在韩国甲状腺癌已经超过乳腺癌和宫颈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 许多人把甲状腺癌的高发归结于碘的摄入过多。特别是那些在体检中查出甲状腺结节的人,可能从此就对海鲜、紫菜等含碘食物敬而远之。对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吕中伟指出,碘元素的过量摄入与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经常性接触电离辐射,会给甲状腺等浅表器官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生活方式不当引发肥胖及代谢紊乱,也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生风险。长期的负面情绪同样会给人体内分泌系统带来危害,成为甲状腺疾病的“帮凶”。 可见,高碘饮食并不是引发甲状腺疾病的唯一因素。对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来说,不必滴“碘”不沾。眼下,医院都可以进行尿碘检测,检测数据会告诉你体内的碘到底是不是太多了。 不少人认为,甲状腺结节就是甲状腺癌的第一步。其实不然。据调查,触诊发现甲状腺结节约有3%~7%;如用超声检查的话,甲状腺结节发生率则为19%~67%。其中,以中年以上的女性居多,甲状腺结节的男女之比约为1:5。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为良性,恶性占比大约为5%~15%。 “我们要明白,所谓结节,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而非正规的诊断,它的良恶性,必须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才能予以明确判断。”王宇表示,“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简单定义的话,它是甲状腺内影像学可见与周围甲状腺实质分离的病灶。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 王宇补充说,有时候,触诊所及的结节不一定真实存在,而有可能是炎症等导致了甲状腺肿大;相反,有些结节的位置比较隐匿,因此仅凭手摸的话,可能无法触及,那就需要B超来进一步诊断。 如何在常见的甲状腺结节中找出可能恶性的病例? 可通过以下手段进行鉴别诊断—— 首先,医生会询问病史。如果有过头颈部放射病史、甲状腺髓样癌(MTC)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家族史,那就属于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 同时,医生会通过触诊,也就是用手摸的方式来发现有没有异常甲状腺肿大,以及结节的大小、数目、质地、颈部淋巴结等情况。如果甲状腺结节伴有声嘶、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颈部异常肿大淋巴结等,均是恶性肿瘤的临床证据。 其次,是非常关键的影像学检查。其中,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检查手段,可准确检出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及数量,对于体检时未触及的甲状腺结节甚至1毫米~2毫米的病灶也很敏感。超声对于鉴别结节性质也很有帮助,可提示恶性结节的钙化、边缘不规则、血流紊乱等特征。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血管造影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鉴别水平。 为了加强超声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便于甲状腺超声报告的解读,医院采用统一的甲状腺图像、报告和数据规范化体系(TI-RADS)。对于一部分病灶病变不典型、无法完全依靠超声技术确定结节的性质,还有办法——进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抽吸(FNA)。FNA是有效以及可靠的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方法。通过有经验的操作者以及细胞病理学专家的努力,FNA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5%。 此外,CT及MRI(核磁共振)判断结节性质虽然不如超声,但对评估结节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胸骨后甲状腺肿有价值;CT还可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 王宇提醒,如果检查发现血清降钙素、癌胚抗原(CEA)水平显著升高,则提示可能为MTC或MEN2。 “甲状腺良性结节,能通过保守治疗、定期随访而避免外科手术。但有以下现象者应考虑手术治疗:临床考虑有癌变,或者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道、消化道、神经压迫等,或者因较大肿块而影响容貌、影响生活等。”王宇说,“总之,甲状腺结节需由经验丰富医生根据检查进行综合评价,选出需要治疗的病例,而最终的诊断只有依靠手术后病理检查。” 甲状腺癌的高发让许多在体检中查出甲状腺结节的人内心纠结不已。吕中伟主任告诉记者,不少患者对“结节”是这样理解的:说得好听点是结节,但有可能就是肿瘤,或者将来会变成肿瘤。 对此,他建议,查出甲状腺结节首先要冷静对待,千万不要在不明善恶的情况下,一刀切了事。 如果是触诊发现结节,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因为手的触觉分辨率是有限的,只能粗略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大小、质地,是否存在体积较大的病变等。要靠触诊发现早期疾病的端倪,是很难的。 到医院检查时,医生首先会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比如甲癌家族史、颈部放射史等。此外,还要抽血化验甲状腺功能、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相比触诊,B超检查的敏感性要高许多,它能发现直径仅为数毫米的病灶。医生还能了解结节的位置、大小,边界是否清晰,内部质地是否均匀,有否钙化、淋巴结肿大,局部血流状况等。 如果有必要,还需进行甲状腺结节的细针穿刺检查,它能较为准确地判定结节的性质。 吕中伟主任建议,除了上述检查外,核医学的功能代谢成像检查也能很好地判别甲状腺结节的“善恶”,甚至发现细针穿刺检查无法发现的甲状腺癌。在检测中,医生会将显像剂注入人体,如果结节的生物学特性与正常甲状腺类似,在图像上会表现为“温结节”或“热结节”;若图像表现为“凉结节”或“冷结节”,就要引起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