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预防护理->甲亢用药

甲亢用药

发布时间:2021-3-21

一、辨治心得

甲亢多见于女性,属“瘿病”、“心悸”等范畴。患者往往是阴虚体质,或有遗传因素,首次发病多与情志内伤有关,如忧思焦虑、恼怒太过等。这些情绪可造成气郁火盛,继而凝炼痰瘀,于颈前结成瘿。心肝火盛日久,势必食气耗阴,故甲亢后期,常见气阴两虚。可见,此病多与气、火、痰、气阴虚等相关,且虚实夹杂,治疗思路也就多以解郁清火、化痰散结、益气养阴等为主了。临床可根据患者不同患病阶段、不同脉症表现等来指导治疗思路,并确定方案。

患病早期,很多患者以心悸、失眠、易汗等症状为主,此乃忧虑损心或肝火扰心引起的心阴亏虚证。在常规补养心阴的墓础上,我习惯添加五味子。五味子可以安神定悸,敛汗养心,且效果十分显著。另外,它还可以防止机体气阴耗散太过。甲亢患者由于能量过度消耗,气阴营液常因之内虚。若只是补益可能抵不过耗散的进度,故需添加五味子保护气阴。此药性味酸涩,善收敛,可对抗气阴的过度耗散。针对甲亢这种过度消耗(阳亢)病态,养阴潜阳,纠正阴阳失调乃常法。若以收敛之法保护气阴,收摄浮阳,通常会事半功倍。这是我治疗此病不可或缺的思路之一,故五味子也成了我治疗此病的必用之药。

气郁化火可使肝火上炎,见脾气暴躁、面红心烦;肝火犯胃又可使胃热,见消谷善饥等。清肝胃火可用生地、茵陈等,看上去十分容易做到“临床治愈”。但针对甲亢这种顽固性疾病,似乎不会那么简单。事实正是如此,这些火旺的症状治疗时较容易平息,但停药后也容易复燃,所以我们清火的同时必须清楚了解火的来源及特性。此火若与郁有关,治当重视疏肝行气,选凉性的川楝子来理肝之郁结,折肝之上逆。一旦郁解,则热自除。另外,此火也常与阴液不足密切相关。阴虚之体,本易助火,加上阴液不足,如同干柴,其火更可肆无忌惮。所以养阴生津,纠正机体之燥性,对巩固清火的疗效有很大意义。实际上,阴虚与火旺本也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而愈演愈烈的。只顾其一,不顾其二,当然容易顾此失彼而反复不愈。这也是我治疗此病常清火与养阴并施的主要缘由。

颈前结节以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有望消除,但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海藻、昆布等含碘高的软坚散结药,以免体内合成更多的甲状腺素而加重病情。可供选择的药有很多,如白僵蚕、海浮白、浙贝、夏枯草、鳖甲等。

治疗此病,我们需要清楚地掌握患者发病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并弄清患者目前所在的阶段及病情状况,以便我们有的放矢,更好地解决某个环节的问题。还有针对“病因”治疗也是很重要的,包括很多其他疾病在内,很多时候遇到棘手难缠,辨证无从下手的病例时,找到病因并针对之,往往就可以出奇制胜。对于一些顽固的甲亢患者,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这样不仅效果会有保障,更可相互取长补短,比如用他巴唑降T3、T4,中药辨证控制症状,同时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渐渐的再酌情减少西药的用量,直至停用。

二、用药心得

1.夏枯草

甲亢属肝郁化火的,夏枯草可以清肝火,散郁结。颈前有结块的,它又能散结节。突眼症属肝旺的,目为肝所主,它可清肝入目,使之回窠,可见这是一个甲亢常用药。肝风手抖的要用钩藤、白芍等与之配伍。

2.鳖甲

甲亢以阴虚火旺为主症的,鳖甲可以清虚火,滋阴潜阳,纠正阴阳失调。另外,鳖甲更善于软坚散结,对甲状腺肿大有良效。

3.龟板

甲亢一般是本虚标实,本虚大多与阴虚密切相关。龟板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补力强,质重善潜降,亦可补心疗心悸,对阴虚诸症皆疗效显著。与鳖甲合用,其效果力压群雄,远非其他养阴药所能及。

4.黄芪

久病气阴两虚,又每因阳旺而加重,亢奋之阳因生化、温动的作用太过,势必耗气伤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气虚症状,我喜用重剂黄芪(60g以上)。药理学研究认为,黄芪可以改善甲状腺功能,从而降低T3、T4水平。在养阴的基础上,我多用之。顺便提一下,黄芪性温,有助热之嫌,可能会对甲亢热象明显的证型不利,用药时不得不顾及一下。只要与养阴清热药配伍得当,使其温性被凉性药所抵消,就能得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5.白僵蚕

肝火(亦可是虚火)灼津为痰,结于颈前,此痰为老痰、顽痰、干痰,不易祛除。白僵蚕属虫类药,力大善于搜剔,故选之。也常与海浮石联用化老痰,同时此药可以软坚散结,故为首选。火灼之痰多为干痰,所以尽量不选半夏等。半夏等兼具燥湿之性,用后容易伤阴是其一,其燥性可以使干痰更干,从而更不易祛除是其二。如果非用不可的话,一定要添加养阴润燥之品,使干痰得润,这样才有利于化痰祛痰。

6.白芥子

颈前肿块用白芥子化痰散结无可厚非,但值得一提的是,药理学研究认为,它是通过抑制甲状腺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正因如此,如果是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用此药可能就不太合适了,应引起注意。

三、辨证施药

1.肝郁化火

面红眼突,心烦易怒,怕热多汗,手抖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有力。用药可选栀子、川楝子、龙胆草等。

2.阴虚火旺

头晕目眩,失眠心悸,消谷善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用药可选知母、黄柏、鳖甲等。

3.气阴两虚

乏力倦怠,心悸气短,身体消瘦,咽干易汗,舌淡苔少,脉虚无力。用药可选黄芪、龟板、五味子等。

4.痰瘀互结

颈前肿块,按之较硬,舌有瘀斑。用药可选白僵蚕、三棱、莪术等。

四、验案选粹

l鲍某,男,21岁

心悸,失眠伴手颤3个月,加重1周。

患者几个月前失恋,此后逐渐出现失眠,并时有心悸、汗出、手颤症状。每次失眠后症状必会明显。近1周症状明显加重,又有面热、烦躁等,饮食大增,身体反见消瘦,经医院各项检查后,最终被诊断为甲亢。现面色潮红,身体消瘦,汗出不断,手颤明显,颈前结块,略肿大,平素急躁易怒,舌红苔干黄,脉弦数。

诊断:甲亢。

处方:龟板30鳖甲30白芍80钩藤20牡蛎30海浮石20夏枯草20知母20茵陈30酸枣仁30五味子20。

服药3天后,症状有所好转,睡眠实。继服10剂,症状较前明显轻微。

[体会]患者为肝旺体质,因失恋而情志过极,肝火上炎,故见急躁易怒,面红;肝阳化风,故见手颤;旺火久燃,必然伤阴,心阴受损,故见心悸失眠,多汗;胃阴受损而胃火偏盛,故见消谷善饥;火灼致使营液内虚,故反而消瘦;旺火灼津为痰,随肝火上升到颈前,故结块为瘿。如今旺火伤及阴液,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旺更甚。欲断此恶性循环,首要为滋阴潜阳降火,故用龟板、鳖甲滋阴以潜阳,使阴阳平衡;白芍、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颤;牡蛎、海浮石、夏枯草软坚散结,化痰消瘿;知母清胃火,治消谷善饥;茵陈引肝气下达,折其上逆之势;五味子、酸枣仁:安神定悸,敛阴止汗。

2.包某,女,44岁

心悸头晕2月。

患者由于母亲4月前病故,曾连续数夜未眠。某天突然出现心悸、头晕症状,检查血压为/90mmHg,医生告之过度操劳引起,故未予重视。此后经常失眠,且心悸、头晕越来越重,尤以近2月为显。几天前来我处求治,见其颈前有结块,建议患者化验甲状腺功能。今日带化验单来诊,指标异常,被诊为甲亢。现患者心悸最显,夜里睡眠不佳,头昏而沉,面热心烦,容易劳累,双手平举略有震颤,舌淡红微颤状,脉细数。否认家族遗传史

诊断:甲亢。

处方:何首乌30生地30合欢花30夜交藤30五味子20牡蛎50白芥子10栀子15川楝子15。

1周后心悸消失,余症亦减,唯睡眠仍不实。遂加酸枣仁30,继服1周。今测血压/80mmHg,症状全无。

[体会]患者因母病故,连夜不寐,暗耗心血,又因长期失眠导致阴虚。阴血不足,故见心悸、头晕;虚火内生,故见心烦、面热。与此同时,患者痛失亲人,情绪低落,气机郁结,加上虚火熏灼,遂有痰核结于颈前,发为瘿病。手与舌颤乃阴虚动风之象。方中何首乌、生地滋补阴血,牡蛎潜阳人阴,阴平阳秘则虚风白息,合欢花、夜交藤、酸枣仁养心解郁安神,酸枣仁、五味子宁心定悸,白芥子、牡蛎化痰散结,川楝子、栀子理气除烦。此方虽简,然用药处处针对病机,无—而漏,可见,辨证论治乃中医之精要。

五、日常保养

1.饮食营养要充足,以高蛋白、高热量为佳,并确保足够的维生素、钙、磷等,以提供补给。戒烟酒辣食,另外需控制碘的摄取量。

2.患者多数心率偏快,所以需要避免激烈运动或情绪激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保证充足睡眠,如果失眠需尽力治疗。

(本文选自《用药杂谈》汪庆安著,中国中医药版p-)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bl-f.com/yfhl/11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甲亢